不久前,固原彭陽縣城陽鄉(xiāng)楊塬村李灣組的李玉發(fā)被評為市級脫貧光榮戶,李玉發(fā)覺得這個榮譽來之不易,是多年努力的*體現(xiàn)。
來到李玉發(fā)家,并未見到其本人,只有妻子楊會芳在家忙碌著。李玉發(fā)家只有一棟房子,周圍全是綠油油的麥田,由于沒有院墻,視野開闊,楊會芳遠遠就迎了出來。走進房子,一邊整齊地碼著袋裝的玉米、麥子、花椒,另一邊就是一家人日常生活的地方。這間房子是2012年建的,顯得有些小。“打算明年新建三間房,再把院墻砌起來,安上大門,結束敞門敞院的日子,讓家里緊湊起來。”楊會芳說。
說起家里的變化,楊會芳一個勁兒地夸丈夫李玉發(fā)。“人特別細心,家里每一筆花銷都記在本子上,年底還要再算一算賬呢。”說話間,楊會芳翻開了丈夫記的賬本,地膜、種子、日常開銷、雞苗……所有的賬目一應俱全。“人家總是說,日子從細處過。還別說,家里日子還真的越來越好了。”
“這兩口子一個比一個能吃苦,過日子有狠勁。”村支書王志軍一旁插話。在王志軍的印象中,李玉發(fā)和楊會芳的日子是村里變化*的。
楊塬村一直有種中藥材的傳統(tǒng),五六年前,夫妻倆就在中藥材上嘗到了甜頭,家里十多畝土地種上柴胡,正好趕上市場行情好,賣了個好價錢。“那*賣了2.5萬元,興奮得不得了。從此以后,中藥材就成了每年必種的作物。”楊會芳說,并且每年都會增加新的種植品種,黃芪、柴胡、黨參、防風、板藍根等樣樣都有。2015年,夫妻倆爭取扶貧貸款5萬元擴大了中藥材種植規(guī)模,加上今年承包的撂荒地,夫妻倆共種了25畝,其中中藥材就有16畝,年平均收入都在2萬多元。
從2013年開始,兩人又在養(yǎng)殖上做起了文章,蓋了一棟8米寬、10米長的養(yǎng)殖圈舍,養(yǎng)了30只羊,走上了養(yǎng)羊的道路。“政策給我們鼓了勁,當時建養(yǎng)殖棚、購羊補貼了4000元。”楊會芳說。今年春節(jié)前價格好,夫妻倆抓住機會賣了15只,收入1.5萬元。有了發(fā)展的基礎,他們便商議分頭致富。家里的養(yǎng)殖、種植由李玉發(fā)操心,楊會芳則在十多公里外的城陽鄉(xiāng)初級中學找了一份廚師的工作,每月有1500元固定收入,每年工作10個月,周末和節(jié)假日楊會芳回家?guī)椭尚┺r活,分擔李玉發(fā)的負擔。“不論多艱難,只要兩個人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日子總會有起色。”楊會芳說。
如今,*讓夫妻倆欣慰的是大兒子今年參加高考,二兒子已經(jīng)讀六年級,學習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,他們*的心愿就是孩子們有出息,日子不落后。“政策指明了致富路子,還得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出蹚、用手干。”今年,夫妻倆打算在建新房的基礎上,爭取再蓋一棟新牛棚,把養(yǎng)牛發(fā)展起來。
農業(yè)網(wǎng)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