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種地要翻沙,走路要扒沙,吃飯要吐沙……”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靈武市郝家橋鎮(zhèn)興旺村,是靈武市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搬遷移民的吊莊村,這里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,是個典型的貧困村。
但近年來,在政策扶持和農業(yè)技術支持下,該村大力發(fā)展沙地大棚蔬菜,韭菜、西紅柿等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多地。目前,全村425戶村民中有400戶種植沙地大棚蔬菜,共有大棚2200棟,特色農業(yè)讓興旺村走上了一條真正的興旺路。
仲夏時節(jié),走進興旺村,美景便映入眼前:一排排整齊的設施大棚,一片片郁郁蔥蔥的蔬菜,無論是大棚里還是大田里,都長滿了茄子、番茄、葡萄、香瓜等多種讓人垂涎的蔬菜瓜果。但在幾年前,這里還曾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。
“我來這里有20年了,前十幾年都是我在家種著幾畝沙地,老公外出打工。倆人一年的收入也就能勉強維持生活開銷。”在大棚里摘西紅柿的興旺村村民郭翠蘭介紹,現在這一棚蔬菜的收入就頂過去一年的收入。在她清晰的記憶中,十幾年前生活在這里村民受盡了風沙的侵襲,尤其是春天,想吃一口干凈飯都不行。
“和我一起搬遷過來的好幾戶,因為受不了這里的風沙侵襲和土地的貧瘠,都回去了。”村里設施大棚種植大戶楊月慶說,那會兒妻子一個勁地要回去,要不是自己堅持,哪里有現在的好生活。
2010年,楊月慶*先在村里搞起了設施大棚種植韭菜,不僅減少了韭菜的病蟲害,種出的韭菜水分含量較低也易于保存。“韭菜好管理,當時附近村子在搞設施大棚,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(tài)建了兩座大棚,沒想到從當年10月份到來年2月份的3茬韭菜就收入了五六萬元,是種地的幾十倍。”楊月慶說。
看到種植設施大棚的效益后,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設施大棚農業(yè)的隊伍中。尤其是2013年以來,在政策的扶持下,村里的設施大棚種植規(guī)模迅速擴大。截至目前,全村425戶村民中有400戶種植沙地大棚蔬菜,共有大棚2200棟,村民人均年收入14000多元。如今,除了種植沙地韭菜外,這里的設施農業(yè)已經日趨多元,有番茄、葡萄等多個品種。
在為農民增收的同時,沙地韭菜還起到了防沙固沙的作用。以前的興旺村一到冬天沙害嚴重,沙地韭菜則使這一情況大為改觀。“位于村子西北的溫室大棚有效固住了沙子,加上我們還在外圍建了防沙帶,現在村子幾乎沒有風沙了。”村民劉建軍說。
在興旺村的蔬菜專業(yè)合作社,記者看到,這里進行著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,合作社發(fā)揮技術優(yōu)勢,進行蔬菜無土化栽培、水肥一體化技術實驗,并通過示范帶動農戶實現韭菜標準化生產,達到綠色無公害標準。
村民黃少卿介紹,在合作社的帶動下,他采用二代溫室種植蔬菜,3年到4年換*土重新定植,避免了病蟲害,基本不用噴灑農藥,再加上品種好,所以上門來收購的客商也越來越多。
“以前我們是單打獨斗,現在我們和合作社一起共進退。”村民楊孟理也是村里的種植大戶,他介紹,合作社除了統(tǒng)一技術培訓、免費提供農藥、種子外,還承諾有保底價格,所以不怕市場價回落,也不怕沒有銷路。
“我們這里在毛烏素沙漠邊緣建的,首先土地是純沙土,一旦你使用點農藥化肥,流失快,所以老百姓幾乎不使用農藥化肥,主要以農家肥為主,農家肥種出來的蔬菜品質就是好,符合無公害蔬菜的標準。”興旺村黨支部書記王學禮介紹,下一步,村里將繼續(xù)引進專業(yè)化的農業(yè)企業(yè),將興旺村的無公害蔬菜打造成品牌,讓村民們有一個致富的金飯碗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