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和縣,有一個女同志,她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和頑強毅力,硬是在男人種植蔬菜的王國中闖出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,她就是被譽為“馬鞍山市蔬菜種植大王”的和縣利民蔬菜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理事長王繼紅。
蔬菜創(chuàng)業(yè)
高中畢業(yè)后的王繼紅通過多年的闖蕩,學到了不少生產管理經驗,她將它們應用到實踐中,并于2012年開始了她的蔬菜人生之旅。
她首先在烏江鎮(zhèn)新圩村、金馬村、歷陽鎮(zhèn)勝利村、西埠鎮(zhèn)聶興圩村流轉土地3500畝,建立4個標準化蔬菜園區(qū),聘請省農科院和南京農業(yè)大學的多名專家來園區(qū)試驗示范指導,推廣使用移栽機、起垅機、鋪滴灌覆膜一體機等園藝機械,將“農業(yè)物聯網”“水肥一體化”等現代農業(yè)技術應用到蔬菜種植中,推廣西甜瓜嫁接試驗,主推翠雪、紅雪215、蘆筍等品種示范種植,并大獲成功,周邊數百個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。
2017年,王繼紅又瞄準行情更好的工廠化育苗市場,經過一年的努力,占地200畝、投資3000萬元的皖東蔬菜工廠化育苗中心建成,并于今年6月投產。
在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戰(zhàn)全面打響時。和縣結合地方產業(yè)特色,提出“金菜地”產業(yè)脫貧工程,以“種一畝菜,脫一戶貧”為奮斗目標。王繼紅積極響應,流轉貧困戶土地,優(yōu)先吸納貧困人口就業(yè),在3個鎮(zhèn)13個村(其中貧困村2個),帶動1296戶貧困戶參與“金菜地”產業(yè)脫貧,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5000多元。
技術扶持
7月25日下午,一輛白色廂式貨車停在和縣歷陽鎮(zhèn)白果社區(qū)山坡村村口,貨車司機王瑞俊打開車廂,從車里搬出380箱秋延辣椒苗,這是王繼紅免費向村民陳先發(fā)提供的,幫助他發(fā)展蔬菜生產。陳先發(fā)接過辣椒苗,感慨萬千:多謝王繼紅幫我走上致富路。
“如果不是王繼紅的幫助,我可能不會脫貧,也不會成為技術骨干。”陳先發(fā)將往事娓娓道來。6年前,他的父親因腦溢血癱瘓在床,一年后過世,家里八九十歲的奶奶,還有年已七旬的母親都需要贍養(yǎng),正讀高中的孩子急需一筆學費,一家五口僅靠陳先發(fā)夫妻倆種植7畝水稻養(yǎng)家糊口。為了擺脫生活窘境,陳先發(fā)四處找事做,后來他被聘來到王繼紅的新圩示范園,他不會種菜,僅能干些犁田、澆水、打農藥等粗活,由于肯干肯學,受到重用,被王繼紅派去參加蔬菜技術培訓,很快他從一名不懂種辣椒的農民搖身一變?yōu)橐幻莆辗N菜技能的能手。他利用學到的技術在自家5畝田地上搭建11個6米大棚,并指導妻子種植蔬菜。2014年,王繼紅還無償向他提供價值3萬元的5畝田鋼管,幫助他盡快擺脫貧困,同時向他免費提供價值6300元的春季甜瓜秧和秋延辣椒秧。和縣政府提倡的“種一畝菜,脫一戶貧”在他身上得到很好體現。如今,陳先發(fā)家境發(fā)生了根本性的好轉,家里現有存款20萬元。
關愛病友
一個是大別山的廖秀蓉,一個是和縣的王繼紅,兩個天涯淪落人素昧相識,*偶遇,讓她倆家相逢相知,并親如一家。
2010年,王繼紅17歲的兒子王磊因白血病住進上海一家腫瘤醫(yī)院,與兒子同病房的,還有一個名叫程立的男孩。相同的病情,相仿的年齡,讓兩個孩子成了一對難兄難弟,也讓兩個不幸的家庭心心相連。
2011年6月,程立因病情惡化去世,同年8月9日,一直與病魔抗爭的王磊也離開了這個令他牽掛的世界。
在程立住院期間,廖秀蓉為了給孩子治病,省吃儉用,還借了十幾萬元的外債,生活陷入貧困狀態(tài)。“現在孩子化療已不能行走了,要是能有一把輪椅給孩子就好了。”說者無意,聽者有心,聽到廖秀蓉藏在內心已久的心聲,第二天,王繼紅悄然為廖秀蓉購買了一把嶄新的輪椅,讓孩子坐著輪椅自由走動,久違的微笑在孩子及其父母的臉上綻放。*排隊買藥,王繼紅遇到了正在付醫(yī)藥費的廖秀蓉,主動上前幫她付了5000元的治療費。
程立走后,廖秀蓉的精神被徹底擊垮,失去了生活的勇氣。而王繼紅也強忍失子之痛,把廖大姐一家接到和縣居住,每天強作歡顏陪其左右。
為幫助廖秀蓉走出失子的陰影。王繼紅竭力挽留他們夫婦在她的公司里工作,但廖秀蓉考慮到給兒子看病欠下的外債,*終決定到南方打工。
在南方打工的日子非常艱苦,但苦中有樂,2012年,廖秀蓉喜得一子,有了孩子,她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。
2014年,王繼紅在和縣京都公館花了60萬元給廖秀蓉買了一套住房,并幫其裝潢,耿直的廖秀蓉也陸陸續(xù)續(xù)把房錢還給王繼紅。在廖秀蓉搬家時,王繼紅和她姐每人給了廖秀蓉2萬元。逢年過節(jié),王繼紅都要給廖大姐及其寶寶買衣服,并將她家的年貨提前準備好。春節(jié)時,兩家人圍聚在一起共度佳節(jié)。
廖秀蓉把王繼紅當做她的精神依靠,常常向她吐露煩惱。今年3月,她從廣州給王繼紅打來電話,說她遭受鄰居欺負。原來她的門面口,被做快遞生意的鄰居家的車子長期占用,鄰居欺負他倆老實木訥。接到電話后,王繼紅立馬給鄰居打去電話,要鄰居不要欺負外鄉(xiāng)人,為廖秀蓉撐腰壯膽。
解決就業(yè)
“我早上4點半就來田里撒肥,現在已撒了頭十個棚子。”眼前54歲的楊玉琴,是王繼紅一處基地的員工,家住和縣烏江鎮(zhèn)金馬村大夏村組,她光著腳剛從田里回來,說起家境,她淚光盈盈。
六七年前,她的丈夫患肺癌,為其看病,家里花了七八萬元,兒子因抑郁癥被送進精神病院,身殘的媳婦也回了娘家,楊玉琴一人邊打工邊照應孫子,撐起這個殘敗的家。
家里沒了勞力,楊玉琴就把自家8畝田給了別人種了,盡管別人作為報酬一年給她兩三百斤米和二三十斤菜油,但這只是杯水車薪。家里的房子還是2004年建的,屋里的拖拉機因沒有勞力開了就把它賣了。為了這個家,她外出打工,拎瓦桶,*干下來,腰酸背疼,只為掙兩個錢為孫子念書,孫子一年上幼兒園費用5000元。媳婦走后,楊玉琴為照料孩子,就在附近找點事做。
去年3月,她來到王繼紅一處基地打工,主要做些栽苗、撒肥等活,*干八九個小時,一年算算也能掙個七八千塊。去年年底,王繼紅幫她拿到困難家庭救濟金1000元。
無獨有偶,51歲的嚴維仙也是個貧困戶,自小患小兒麻痹癥,拄著拐杖,丈夫身患肺癌不能干活,家里還有一個13歲的孩子,一家三口的重擔重重地壓在她柔弱的肩上。家里6畝田無人耕種,只得給人做了。
為照顧嚴維仙,去年7月,王繼紅讓她來這里燒鍋,淘米洗菜,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,一年也能掙個1萬元。去年年底,王繼紅給她1000元,平常逢年過節(jié),發(fā)點牛奶月餅禮品等。
幾個月前,嚴維仙由于不小心在家摔了一跤,造成右手肘和右腕骨損,一周沒能上班燒鍋,在發(fā)月工資時,她發(fā)現王繼紅沒扣她的錢,去年年底,她丈夫住院共20天,她服侍他,王繼紅也沒扣她工資。
就這樣,王繼紅默默地幫助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,她也成了他們身邊的“實心人”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