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記者在重慶璧山區(qū)河邊鎮(zhèn)同興村4組見到,一片58畝的土地上的鋼架大棚里,已經投產的火龍果樹上,掛滿了果實。
“這片曾經荒蕪了好幾年的土地,終于又煥發(fā)出生機。”河邊鎮(zhèn)相關負責人說。
好好一片地變成“負擔”
這58畝地非常平整,而且就在319國道邊,距璧山城區(qū)只有幾公里。其中,有51畝是4村民組35戶村民的承包地,有7畝屬于村集體的地。
20年來,這58畝地演繹了一部“興衰史”。
“1998年的璧山縣大力發(fā)展梨樹產業(yè),縣農業(yè)局園藝站到這里來流轉了這片土地,經過平整,建起了苗圃。”同興村黨支部書記楊國財告訴重慶日報記者,園藝站經營了幾年后,又將這片地移交給河邊鎮(zhèn)。
由于35戶村民的承包地已經在園藝站流轉經營時經過整治,打破了土地的界線,已無法歸還給村民種植。因此,只好由鎮(zhèn)里再次引進業(yè)主進行流轉。在隨后的數年里,這片地先后換了好幾個流轉業(yè)主,但都因經營效益問題,*后交還給鎮(zhèn)里。
由于土地是村民的承包地,村民每年的流轉金(每畝每年1000斤黃谷,按市場價折算)是不能少的,在未流轉給業(yè)主期間,都由鎮(zhèn)里相關部門支付給村民。
這樣一片好地,在10多年內都沒能發(fā)揮出好的效益,反倒成為鎮(zhèn)里的一個“負擔”,鎮(zhèn)村都非常著急。
選準項目后再次興旺
2016年,鎮(zhèn)里終于選準了一個項目,58畝地又開始興旺起來。
張敬勇是璧山人,在四川廣安流轉土地,搞了一個好幾百畝大的火龍果基地。當他看到家鄉(xiāng)這片閑置地后,決定流轉過來,投資搞一個火龍果種植場。
2016年上半年,他與村里簽訂了流轉協議,又注冊了一家“六加一農業(yè)發(fā)展有限公司”,開始建火龍果種植場。
“在四川和重慶種火龍果,必須建大棚,火龍果才能過冬。”接過這片地后,公司首先投資了近300萬元,建起了鋼架大棚。
記者見到,58畝地被兩座高六七米的大棚遮蓋,大棚里,有智能化滴水灌溉設施,其生產設施和條件,是記者見到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中*的。
“有了大棚,不僅種植氣候條件可以接近臺灣地區(qū),而且里面種植的品種,可以說是重慶地區(qū)*優(yōu)良的。”張敬勇說,種植技術也比較先進,全是綠色種植方式,連大棚周邊的草,都用人工清除,不用除草劑。
大棚里已長到半人多高的火龍果,今年開始掛果投產。該品種的火龍果是花果同樹,每年可成熟采摘10批,產量不低。
“確權確股不確地”改革
“這片地重新興旺起來的同時,我們也順勢對這片地進行了土地制度改革。”楊國財說,這就是“確權確股不確地”。
由于這58畝地經過整治,已經改變了土地的地界,35戶村民原有的承包地塊,已分不清楚。因此,在此次流轉土地的同時,村里與村民商量,順勢對集體的7畝地和村民的51畝地,進行“確權確股不確地”的改革。
村民舒朝華有3.3畝地在其中,如今,除確定他在這片地中有3.3畝地的承包經營權外,還將這3.3畝地確定為股份,但具體是哪個地塊,沒有確定。
“確權確股不確地”的改革,不僅讓舒朝華每年可以獲得3300斤黃谷(按當年市場價折款)的保底分紅外,還可以從中獲得國家項目資金投入的分紅。
張敬勇說,在與村民簽訂的協議中確定,國家項目投資的50%作為土地經營分紅款,這50%的分紅中,公司與土地承包農戶各分一半,在5年內分紅完畢。
順勢帶來的土地制度改革,不僅讓這58畝地重新興旺起來,也增加了承包農戶和集體從土地上獲得的收入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