暖春三月,甘肅省高臺縣平疇沃野上機聲隆隆,到處都是農戶忙碌耕作的身影。與往年化肥堆滿田間地頭、廢舊地膜滿地飛不同的是,“綠色春耕”正成為該縣備耕新風尚。
“40畝玉米全部用的是去年6月份自家漚下的農家肥,成本低、肥力足,不僅能改造土壤,莊稼還長得旺。”今年,駱駝城鎮(zhèn)梧桐村村民裴希林一家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到農資經銷部購買化肥,而是把自家的畜禽糞便當做底肥,一車車地送往田間地頭。
筆者了解到,高臺縣許多農戶都把施用農家肥作為增肥土壤,提升耕地質量的重要舉措,自家養(yǎng)牲畜的“肥水”往自個兒地里流,沒有養(yǎng)牲畜的與畜禽養(yǎng)殖戶建立起了農家肥供求關系。同時,高臺縣還通過獎補方式,鼓勵當?shù)丨h(huán)保企業(yè)方正節(jié)能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,在廢棄農作物秸稈多的鎮(zhèn)、村設立回收網點,采用廢棄秸稈置換有機肥的方式,確保農戶都用上環(huán)保、實惠的有機肥。
在合黎鎮(zhèn)五四村筆者看到,村民們在裝滿有機肥的大車前排隊拉有機肥。“一袋化肥投下來才16.5元錢,實惠、環(huán)保。”村民雷會幫說。
“這個有機肥,去年我們就用過,效果相當好,我們的農戶積極性很高,特別是施在制種玉米田里和溫室蔬菜上,玉米、蔬菜長勢好,品質高。”一旁的五四村村委會主任孫學龍說。
“我們2019年的銷售量現(xiàn)在已經是3700多噸,*近有個青海的客戶基本已談妥,訂單1萬多噸。”方正節(jié)能旗下隴康源公司經理王虎介紹,有機肥是將畜禽糞便、秸稈等廢棄物,通過發(fā)酵、篩選、干燥等一系列工藝制成的生物有機肥料,具有抗病、抗鹽堿和免耕松土、保花保果的特點,有利于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效。眼下正值春耕備播關鍵節(jié)點,公司又被認定為市級篩選的山水林田湖生態(tài)保護修復工程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廣獎補項目企業(yè),有機肥市場需求量明顯提高,車間每天都是加班加點,開足馬力生產,日均產量達80噸。
“山水林田湖生態(tài)保護修復工程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廣獎補項目自去年開始實施,計劃3年累計完成面積6萬畝,每年向申請該項目的各類經營主體提供有機肥4000多噸。”高臺縣農業(yè)農村局農技中心主任李龍介紹說,目前,高臺縣有機肥推廣面積已經達到了2萬多畝,建成了4個千畝示范點。“今年春耕備耕以來,我們還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宣傳推廣施用有機肥、農家肥,指導農戶科學施肥,嚴把農產品質量關。”李龍說,現(xiàn)在有機肥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認可,需求量明顯呈遞增趨勢。
綠色、環(huán)保、高效備耕,高臺縣農戶的需求不僅限于農家肥、有機肥。在縣上出臺的地膜“以舊換新”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下,使用“綠色”地膜也成為了廣大農戶的共識和自覺行動。
連日來,在巷道鎮(zhèn)小寺村村委會,前來兌換地膜的農戶絡繹不絕。七社村民王小英一大早就把剛撿拾的80公斤廢舊地膜交到回收點,兌換了一卷新地膜,她告訴筆者,自打廢舊農膜開始回收,不僅地里用上了“綠色”地膜,而且村里的環(huán)境也好了很多。“以前地膜在地里飛得亂七八糟的,樹上刮得到處都是,有了廢舊農膜回收政策,不用花錢買地膜,地里也干凈。”王小英說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