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種韭菜,我們并不陌生,但靠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富不起來。”近日,在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中衛(wèi)市沙坡頭區(qū)東園鎮(zhèn)韓閘村,種了近20年韭菜的殘疾人韓環(huán)珍道出了當地菜農的心聲。
韓環(huán)珍是個種菜的“老把式”,自2002年起,跟著當地能人韓武珍種韭菜至今,靠種韭菜脫離貧困生活。
在韓閘村,提起韓武珍,就如同提起聞名當地的“韓閘韭菜”,不僅因為他是種韭菜的行家,而且還是賣韭菜的能手,更重要的是,他敢*個“吃螃蟹”。
韓武珍和韭菜的故事,得從1998年他當村干部時談起。“那時,大家一門心思種,沒把銷路放在心上,導致滯銷嚴重,*差的時候100公斤韭菜連20元都賣不上。”韓武珍說。
就在為銷售發(fā)愁時,一個蔬菜產銷網站進入了韓武珍的視線。“抱著試一試的心態(tài),他將韓閘村種韭菜的規(guī)模等信息公布在網上,成功引來了一位山西收購商。“收購商看我們韭菜品質不錯,*性拉走了70車近700噸韭菜。名聲出去了,山西、河北、陜西等地的商販經常來我們村收購韭菜,從此打開了‘韓閘韭菜’的銷路。”
盡管打開了市場,但在韓武珍的眼里,技術的革新就像收割后的韭菜,一茬比一茬長得快、進步得快。1998年,韓武珍和11位年輕黨員及種植能手前往山東考察學習,并于當年引進種植小拱棚韭菜44畝。試種失敗后,韓武珍的伙伴險些放棄了種植韭菜。
“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,種韭菜只不過是一個農民*常見、*基本的農活??晌沂冀K覺得,人的一生一定要做好一件事。尤其是在這個不斷發(fā)展的今天,不管任何領域,你要想把它做好、做精、做強,就得與時俱進,不斷努力。”韓武珍說。一個偶然的機會,韓武珍看到市場上一位農民的韭菜賣相很好,經過交談得知了“育苗移栽”的種植技術,回到家便立即試種,沒想到當年就見到了經濟效益。在他的帶動下,韓閘村大部分農戶陸續(xù)用上了這一新技術。
“農村就是這樣,想要帶動發(fā)展,你得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。幸虧有韓武珍領路,我的日子才過得紅紅火火。”從海原縣移民到韓閘村的李成剛,2011年開始種韭菜,建了中拱棚6座、小拱棚12座,每年收入5萬多元。
2009年3月,韓武珍聯合村里120戶農戶成立中衛(wèi)市興韓蔬菜流通專業(yè)合作社。2014年,合作社建設以改良土壤結構、實施無公害生產為目標的*性蔬菜基地。“以前,我種植小拱棚費時費力費人工,進棚鏟菜很費勁,兩畝田年收入不到一萬元?,F在,我跟著合作社改進種植方式和技術,一個棚就能收入兩萬多元。”村民韓環(huán)金說。2016年,合作社里與外地客商簽訂韭菜購銷合同的農戶就有852戶,種植面積3450余畝,年產量11040多噸,帶動全鎮(zhèn)近1600名勞動力由冬閑變?yōu)槎Α?/p>
“我想和大家一起朝著綠色、有機、增加附加值的方向發(fā)展,包括韭花深加工、綠色韭菜精包裝等,*限度增加韭菜產業(yè)附加值。”韓武珍說。
2018年,為了解決大拱棚韭菜種植過程中水汽、霧氣過重,容易凝結成水滴的“老大難”問題,韓武珍又引進“紫光消霧膜”。為了方便給群眾及時傳授韭菜種植新技術,幫助群眾在收割旺季賣韭菜,合作社還建了培訓基地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