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雖然賣相不好,嘗起來也比較糙口,但是米飯的清香味*是市場上的大米比不了的!”近日,四川農業(yè)大學農學院農學專業(yè)大二學生劉淏林在談及自己歷時五個月才完成的“早餐”時,這樣向記者形容。
據了解,劉淏林于今年4月下旬與同學組隊,報名參加了該校農學院舉辦的雜交稻種植與全生育期管護技能大賽。經過學院老師的專業(yè)培訓后,進行了育秧、移栽、肥水管理、病蟲害防控等系列模擬田間活動。“這是*嘗試種植雜交水稻,預料到種植過程會很辛苦,但是沒想到這么難!”劉淏林說。
圖為劉淏林正在查看水稻結實率。
大賽負責人李道楊介紹說,該比賽在四川農業(yè)大學熱度很高,線上報名通道剛開放兩分鐘就已滿員,不少同學都沒能報上名。然而由于比賽時間跨度很大,從4月末持續(xù)到了10月初,部分參賽者由于暑期回家無法照看水稻,導致水稻因高溫而干枯,被迫提前退出比賽。
“水稻種植是一個過程,暑假這段時間正是水稻的拔節(jié)孕穗期,要是完全不管,基本就前功盡棄了。”作為農學專業(yè)的學生,劉淏林深知在暑期這40多天照看好水稻的必要性。因此,他選擇了暑假留校照看水稻,并幫助其他7個小組一同照看。然而在8月份,蟲害乍現,他發(fā)現以后,心急地想要快點解決卻不小心打多了藥導致燒苗,結果到了本該抽穗的時候卻一直沒有進展。“打藥前我擔心蟲害,打完藥后我開始擔心藥害,平時吃飯、睡覺、喝水我都在想著這個水稻,為了種好它我都瘦了!”劉淏林笑著說。
9月下旬,劉淏林所在小組種的3株雜交稻成功通過老師驗收后,他和隊友將這3株雜交稻進行了為期半月的晾曬,然后進行考種,“考種結果并不理想,除了千粒重達到標準,其他的諸如有效穗數、結實率等產量因素都未達到標準,忙碌了五個月,我們*后的產量僅為74.964克!”劉淏林告訴記者,由于稻谷產量很低、品質不高,考種結束后便將稻谷置放在宿舍,沒有再管過,直到一個朋友向他詢問收獲的稻谷是否可以直接食用時,他突然想嘗嘗自己種的大米的味道。
“我們借了一個小電煮鍋,準備借助實驗室儀器完成舂米后,煮一頓稀飯吃。”劉淏林介紹說,一開始他們并不知道實驗室有小型碾米機,于是他和隊友丁梓軒決定效仿古人進行人力舂米,然而半小時里只有30粒左右的稻谷完全去殼,還有不少的稻谷被碾碎,使用碾米機后,幾分鐘內他們便完成了所有稻谷的去殼工作。隊友丁梓軒感慨:“*次這么真切地感受到了技術帶來的方便!”
在煮米過程中,劉淏林沒有正確估計摻水量,*終將稀飯煮成了“干稀飯”。
聽聞參賽者自行舂米后,李道楊表示在策劃下一屆大賽時會完善服務職能,根據各參賽小組的需求提供相關服務,“比賽的目的不僅是提升同學們的專業(yè)技能,我們希望同學們在雜交稻種植過程中不只感受到農事耕作的不易,更能體驗到收獲的驚喜!”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