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友:hunvshimemeda
通常,對魚類過敏的人,即使只吃一點點魚,都會產生臉部潮紅、發(fā)癢、起疹子和頭痛等過敏癥狀,這是因為體內缺少可以分解魚肉中組織胺的酵素;一旦組織胺被人體吸收,進入免疫系統(tǒng),就會引發(fā)過敏現(xiàn)象。
大部份的人,體內都含有分解組織胺的酵素,因此不會發(fā)生過敏現(xiàn)象;但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攝入的組織胺超過人體的忍受范圍,就可能引發(fā)過敏性中毒。
不過,所謂過敏性中毒和過敏并不相同。吃魚過敏的人,只要攝入微量的組織胺,就會出現(xiàn)癥狀;而過敏性中毒,則是因為攝入過多的組織胺所引起,因此,即使是體內含有分解組織胺酵素的正常人,仍可能發(fā)生過敏性中毒。由于過敏性食物中毒和過敏的癥狀幾乎一樣,就醫(yī)時常常會發(fā)生誤診的情形,所以患者應將自己吃了哪些東西以及量的多寡,詳細告訴醫(yī)生,以便正確診斷。
吃魚過敏,是先天性食物過敏的一種,無法藉由飲食來改善;其癥狀的嚴重程度,則視個人的體質而異,一般人在12小時內即可恢復,若以抗組織胺藥物治療,則可更快痊愈。
至于多少組織胺可能引起中毒?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,對組織胺的耐受力也不一樣;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的統(tǒng)計,食入一公斤的魚肉,若含有200-500毫克的組織胺就可能會中毒。
而魚肉中所含組織胺,則和魚的新鮮度有關。一般來說,就算是新鮮度很高的魚,或多或少都含有微量的組織胺;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新鮮魚肉含有組織胺的上限,是每公斤魚肉含五十毫克,在此劑量內,正常人的體內酵素可以將其輕易分解;但如果魚體遭到細菌污染,鮮度降低,就會生成大量組織胺,此時食用就容易發(fā)生過敏性中毒。在各種魚類中,則以鯖科魚類,如鯖魚、鰹魚、鮪魚等之生肉或加工品,特別容易帶有較高量的組織胺,應特別注意。
既然過敏性中毒和魚肉的新鮮度有密切的關系,大家要如何分辨魚的新鮮度呢?
其實很簡單,只要善用您的眼睛、鼻子和手指就行了。首先,從外觀來看,新鮮的魚體表面,魚鱗附著完整,眼部明亮清澈,且鰓色呈鮮桃紅色,腹部完整不破裂;其次,以氣味來判斷,新鮮的魚體及魚鰓無異臭;最后,可用觸感來判斷,新鮮的魚體以手指按壓,魚肉本身具有彈力感。只要從這三步驟來檢查,大概就可以買到新鮮的魚。
此外,由于累積在魚肉中的組織胺并不會因為調理烹煮而分解,所以調理過程也要注意。
建議大家買魚時,除了要謹慎挑選鮮度高的魚,最好也能當場請魚販把鰓和內臟清除干凈,以避免魚肉受這兩處的細菌污染;買回家后,先以淡水(自來水)沖洗魚體后,活魚最好現(xiàn)煮現(xiàn)吃,如需低溫冷藏或冷凍,也應盡快烹調食用。一般來說,只要多注意這些日常生活上的小動作,就能幫助我們預防魚類過敏性中毒的發(fā)生。
PS:當碰到花粉,魚肉等過敏源,在炎癥時,組織間隙里的肥大細胞,受到刺激后,釋放的組織胺,(它是由組氨酸轉變而來,非激素,調節(jié)方式為體液調節(jié))有擴張血管并提高血管壁的通透性的作用,使血管內的血漿容易滲透到組織間隙中,可以引起過敏.比如風疹塊,蕁麻證就是這樣引起的.
2樓